桓溫發動過三次北伐,第一次發生於354年。
當時的背景,簡單講一下。
324年,晉明帝挫敗王敦叛亂後,東晉形成瞭一種“皇帝垂拱、士族當權、流民出力”的平衡政治格局。
這種格局,在世界歷史上很常見,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是很罕見。
皇帝在政治格局中,存在感很弱。基本就是橡皮圖章。
皇帝如果敢收權,龍椅一定坐不長久。
士族在政治格局中,存在感很強。是事實上的掌權人。
但是,由於吸取瞭王敦之亂教訓,士族之間也存在著兩條陳規。
一是不能一傢獨大,士族之間要有平衡。
二是誰都不能再逼宮。
既然皇帝都淪為橡皮圖章瞭,那龍椅就得讓司馬氏來坐。君臣之間也要有平衡。
347年,桓溫滅瞭成漢,收復瞭四川。
這個成漢政權,建於304年,國祚43年,長期割據巴蜀,比蜀漢政權的存活時間還久。
桓溫時隔多年後,再次將巴蜀收歸晉土。想想也知道,他的威望必然是蹭蹭上漲。打破瞭士族之間不能一傢獨大的陳規。
如果說,桓溫是個老實人,那倒也罷瞭。但偏偏桓溫心思多,有做權臣的潛質。
於是乎,一直到桓溫第一次北伐前,他都被皇帝和其他江左士族刻意壓制著。大傢都很怕桓溫再立新功,難以遏制。
當時代表皇權和士族,負責壓制桓溫的人叫殷浩。這是一個文人,搞內鬥還可以,但打仗很外行。
353年,桓溫請求北伐前秦。殷浩不想讓桓溫再立新功,便趕鴨子上架,親自指揮七萬大軍討伐前秦。
結果,殷浩是有多大臉,現多大眼,陰溝裡翻船,折損數萬大軍不說,而且還逼反瞭投降東晉的羌族大首領姚襄。導致晉廷丟盡臉面,淪為當世笑柄。
桓溫見殷浩吃瞭一臉灰,立即上奏,當著皇帝的面,彈劾殷浩。
當時晉穆帝也知道,殷浩丟人現眼,如果不處理,實難平民怨,便也隻好將其罷免,並讓桓溫接替其位置。
桓溫上位後,又繼續上奏,說前番殷浩北伐失敗,丟人現眼,咱大晉不能不報仇吧?
諸如報仇這種政治正確的事,在東晉,其他大臣,也包括皇帝,當然不敢不同意瞭。
否則,肯定要被天下人罵死——你忘瞭“永嘉之亂”的痛楚瞭嗎!
於是乎,轉到來年,桓溫就兵分三路,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,對盤踞於關中平原的前秦政權發動進攻。
聽說晉軍浩浩蕩蕩殺來,前秦皇帝苻健不敢怠慢,令丞相苻雄領五萬大軍迎戰。
這一戰,過程比較簡單。
兩軍碰面後,直接就是一通廝殺。苻健的兒子苻生是個愣頭青,不怕死,單人獨騎在桓溫的軍隊裡來回沖突,逢人便殺,幾萬晉軍無人敢擋。
但桓溫是見過大世面的人,他不理會苻生的個人英雄主義,下令晉軍不要理會,全軍一齊向前秦軍的主營放箭。
前秦軍因為缺乏防備,且又都是騎兵,這漫天的箭雨,根本無法阻擋。
於是乎,前秦軍的陣形頓時大亂,士兵自相踐踏。
見到前秦軍陣型大亂,桓溫下令趁勢追擊。
前秦軍因為陣型亂瞭,無法抵擋,便又再次遭至大敗。
桓溫見此情況,令弟弟桓沖追殺到底。
桓沖也不含糊,從藍田一直殺到白鹿原,硬是殺到瞭苻雄的大本營。
苻雄完全沒料到晉軍這麼猛,與前一年殷浩帶隊時,截然不同。被打瞭個措手不及。因而在倉惶之間,他的五萬大軍直接崩潰。
苻健聽說前線慘敗,連忙把手裡的三萬精兵全派到前線,隻留六千多殘兵守長安。
按苻健的這個操作,他當時應該是做好瞭跑路的準備。一旦苻雄再敗,他就開溜。
眾所周知,自從317年,匈奴軍破長安,並俘虜晉愍帝後。關中便再也沒有晉軍出沒。
時隔37年,晉軍旗號再次出現在關中,關中父老百姓自然是簞食壺漿,紛紛迎王師。
有些老人傢,甚至還哭瞭,感嘆:“想不到今天還能看見自己的官軍啊!”
見到關中百姓擁護自己,桓溫趕緊派人對外貼出告示,表示百姓照常工作就可以瞭,不必破費。百姓看到告示,民心再次高漲。很多人都躍躍欲試,準備助桓溫攻破長安。
但是,此時的桓溫卻並沒有乘勝進攻長安的意思。他下令全軍駐於灞上,並派出一部分士兵去割麥子,準備做持久戰的打算。
對此,桓溫不解釋,他的部下均不理解。
直到不久後,來瞭個穿著破舊的讀書人,套出瞭桓溫的意思,大傢才恍然大悟。
這位書生叫王猛。
他來到晉軍營門前時,穿的邋裡邋遢。渾身上下散發一股臭味。守門的晉軍士兵一開始以為是臭要飯的,不讓他進。是王猛大吵大鬧,驚到瞭桓溫,親自出去查看,發覺是個書生,兩人這才坐下來暢聊。
暢聊期間,桓溫問王猛:我奉皇命,率領大軍為百姓掃除胡虜。可是關中的英雄為什麼都不來依附於我呢?”
王猛見桓溫主動問自己,便也毫不避諱得回答道:將軍您不遠千裡深入敵境,但長安近在咫尺,卻不進攻,大傢對此感到疑惑,所以沒人來啊。
王猛的言外之意,就是說你桓溫隻是想靠北伐積累個人名望。收復失地,你貌似根本就不在乎。你無意收復失地,關中的那些真正有勢力的豪強,又怎麼敢支持他呢?要是你桓溫哪天撤瞭,胡虜又重新殺回,那大傢豈不是要被胡虜報復瞭?
桓溫北伐,本來的意思就是想靠積累戰功樹立個人威望,籠絡人心,以便日後篡位。
他駐軍於灞上,卻不進攻長安,有點類似現在的某些公司,隻開產品發佈會,始終不發佈產品實物。目地不在於賣貨,而是炒作公司的熱度,抬高公司的股價。
所以王猛的話,等於是戳到瞭他的痛處。他對此是默不作答。
見桓溫不答,王猛也不再說什麼。等到暢聊結束後,桓溫對王猛重金酬謝,請求其一道回南方。但王猛不受,堅持拜別而去。
後來,王猛感覺前秦第三代君主苻堅是個有潛力,值得輔佐的人物,便投靠苻堅,助苻堅統一瞭北方。
又過瞭一段時間,前秦軍發現桓溫沒有進攻長安的意思,就展開反撲。
這一戰,雙方又是在白鹿原大戰。
由於主將桓溫的心事太多瞭,加之晉軍休息久瞭,銳氣盡喪。因此,晉軍此役大敗,折損瞭一萬多人。
無奈下,桓溫隻好下令休戰,休養生息。準備等益州的晉軍來到後,再做進攻。
可是,前秦軍怎麼可能讓桓溫休養生息呢?
就在桓溫下令休戰期間,前秦軍把長安周圍的麥子全部割走瞭,就連沒熟的也割。導致晉軍收不到一點糧食。
同時,前秦軍又擊退瞭有由四川攻擊關中的西路晉軍。
這一下,桓溫沒轍瞭,隻好下令撤軍,第一次北伐就此結束。
桓溫回朝後,又再次上書,要求北伐
這一次,桓溫把北伐目標瞄準到瞭洛陽。
還記得前面提到的羌族大首領姚襄嗎?
他被殷浩逼反,背叛東晉後,便盤據於淮河一帶,在江蘇盱眙建立根據地。
盱眙離南京很近,晉廷害怕姚襄,就起大軍討伐。姚襄不敢應戰,向北逃到瞭洛陽,並率眾圍攻洛陽。
當時,洛陽的守將叫周成,原本是冉閔的一個部將。冉閔被前燕擊敗後,周成便派人歸順瞭東晉朝廷。
雖說此時的洛陽與晉朝控制區不接壤,但周成歸順,洛陽名義上也算是晉土。
於是桓溫便上書皇帝,說自己要解救洛陽。
順便去打掃西晉皇帝的陵墓,祭奠先皇帝。
面對如此政治正確的請求,晉穆帝肯定無法拒絕,便又一次同意瞭。
插一句,為什麼趙構和秦檜,被後人罵瞭幾百年,現在不管怎麼洗白,都無法翻案?
說白瞭,就是這倆太“實在”瞭。說出瞭偏安政權統治者的心裡話。
你說你慫,隻想偏安江南,不想北伐,這可以理解。但把慫,說得如此理直氣壯,害死主戰大將不說,並且還主動對北方胡虜政權稱臣納貢。這就是典型的不要臉。
不思進取,還有理瞭?被罵也實屬活該。
相比之下,雖然東晉朝廷也不思進取。但在原則問題上,大傢表現的還是很理智。
慫歸慫,但臉面還是要的。
再說回來。
356年,桓溫二度北伐。
這一次,晉軍直接北上洛陽。
姚襄聽說桓溫殺來,且早已經聽說瞭桓溫的厲害,便先把主力藏在山裡,然後派人跟桓溫談判,假裝想要投降。然後等著桓溫過來受降的時候,再突然襲擊。
但桓溫知道姚襄肯定是詐降,就對著姚襄的使者說道:我是收復中原,祭奠先帝的,你要降便直接降,想打就來打,派使者來有什麼貴幹?
說罷,便把使者趕走。
使者回去後,姚襄見計謀被識破,隻好硬著頭皮沿河擺下陣形。
這一戰,桓溫身披重甲,親自督戰。打得姚襄大敗,死傷數萬,不得不帶領幾千騎兵倉皇逃跑。
後來,姚襄逃到關中,又被前秦擊敗,最後被前秦軍俘虜,並斬殺於陣中。
就在姚襄東躲西藏時,晉軍包圍洛陽。周成開城歸順。
此前,他投降東晉,是名義上投降。這一次是真正意義上納土歸順。
桓溫進入洛陽後,下令修復皇陵,然後派人回江南報捷。
按理說,前線打瞭勝仗,收復故都,大傢應該高興才對。
然而,聽到捷報後,東晉朝廷,從上到下卻是一片驚恐萬分的景象。
為什麼會如此呢?
因為桓溫在報捷的同時,還上書,希望晉穆帝能遷都洛陽,為下一步的北伐做準備。
大傢都害怕桓溫,擔心去瞭洛陽,在桓溫的地盤上會被桓溫軟禁,於是才驚恐萬分。
溫上疏請遷都洛陽。自永嘉之亂播渡江表者,一切北徙,以實河南。朝廷畏溫,不敢為異。而北土蕭條,人情疑懼,雖並知不可,莫敢先諫。
其實從這個事就能看出,東晉的北伐,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內政問題。
北伐,是一個道義上的制高點,東晉朝廷原則上是要恢復中原的。沒人敢反對,否則就會被千夫所指。
但是實際上,因為皇帝與士族已經劃分瞭各自的利益,且又有陳規,誰也不能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。所以無論是誰北伐,打破既有的政治格局,都會被敵視。
別說他桓溫屢屢北伐,有私心。就算是他沒有私心,如諸葛亮那樣,北伐就是為瞭報先帝的知遇之恩,也一樣會被群臣敵視。
所以,東晉朝廷在一片驚恐後,立即集體駁回瞭桓溫的上書。
對這個結果,桓溫心知肚明。所以他也有對應的預案——不遷都也可以,但朝廷必須要答應他提的條件。滿足他的政治利益。
最終,東晉朝廷給桓溫加官進爵,滿足瞭他的條件。桓溫也從洛陽回到江南。這第二次北伐也算是結束瞭。
這個問題問的是:為何桓溫北伐,最終以失敗告終?
其實說到這裡,答案就已經有瞭。
因為桓溫所處的時代,政治格局穩定,從政治正確角度看,北伐是必須的。
但從利益角度看,北伐又是不能被容忍的。
桓溫無法打破這種政治格局,因此,他北伐的目的,便都是借北伐的機會集中權力,加強對建康朝廷的控制。
隻要東晉朝廷對他退讓瞭,他攬到瞭權。
那他的目標就已經達到瞭。
所以,桓溫每次北伐都是選擇持重而行,避免戰略決戰或自身大損失。
至於收復失地,他根本不關心。
至少在當時來說,他也沒法關心。
大傢都不想北伐,你一個人主張北伐,你能成功就是見瞭鬼瞭。
後來的第三次北伐失利,表因與前兩次不太一樣。但歸根到底,原因也是如此。
第二次北伐後,桓溫回到江南,把工作重心放在穩固自己的權力方面。
而對於北方邊境的防禦,他沒有太在乎。
正是因此,前燕趁著機會,屢屢襲擾東晉的北部邊鎮。
365年,前燕軍在掃清障礙後,包圍洛陽。
晉廷不派兵增援,洛陽最終陷落。
桓溫聽說後,沒有第一時間出兵報復。原因前面已經反復說瞭,他的北伐,均是為瞭增加個人威望。他不打無準備的仗。
此時的前燕,百戰百勝的慕容恪還活著。
所以桓溫也就忍瞭,直到366年,聽說慕容恪兵死後,他才搗鼓瞭一份北伐方案。
369年,準備工作完成,桓溫正式北伐。
這一戰,桓溫親率五萬大軍,以建威中郎將檀玄為先鋒,並派前燕叛將段思為向導,意在一戰打殘前燕。
開戰之後,晉軍勢不可擋,燕軍先鋒大將慕容忠率兩萬騎兵阻擋,被殺的全軍覆沒,慕容忠也被活捉。
此後,晉軍一路進攻,所向披靡,一口氣殺到瞭山東金鄉,戰況之順利讓桓溫自己也感到意外。
但是,戰線一長,軍糧供應就成瞭困難,桓溫不得已,隻得挖運河,靠水運,把補給由江南運到前線。
對於這種遠程運送補給的方式,晉軍上下均是心有顧慮,認為容易被燕軍偷襲糧道。但桓溫心態很飄,說慕容恪已死,前燕早已無人,誰還有這種魄力,敢跑到我們的後方來搗亂?讓大傢不用害怕。
然而,桓溫似乎忘瞭。慕容恪雖然死瞭,但慕容垂還在。
當時賦閑在傢的慕容垂聽說桓溫殺來,便進宮向小皇帝慕容昧請戰。
慕容昧本不想啟用自己這個叔叔,但礙於形勢嚴峻,不得不用。於是慕容垂便親率五萬人馬迎戰桓溫。
聽說慕容垂來瞭,已經幾戰幾捷的桓溫並不太在意。
他覺得自己已經打順瞭,就算是慕容恪還活著也不怕。更何況慕容垂?
但事實上,慕容垂比起慕容恪,更厲害。
慕容垂到瞭前線後,知道桓溫不好對付,就故意裝出害怕的樣子,高免戰牌,但暗中卻偷偷地讓自己弟弟慕容德率領一萬騎兵,深入晉境,襲擊桓溫的運河糧道。
當晉軍的糧道被偷襲時,桓溫正在跟慕容垂對峙著。
慕容垂利用燕軍都是騎兵,有運動優勢,每次都是打瞭就跑,絕不戀戰,搞得晉軍上下的士氣很頹廢。
不久後,慕容德切斷瞭晉軍的糧道。桓溫見逮不著慕容垂主力,又見糧道被段,便隻好下令燒光輜重,立即連夜撤退。
不過,桓溫在撤退前,也留瞭個心眼。他自己大搖大擺的撤退,暗中派人設伏,想在慕容垂追殺自己之際,找慕容垂決戰。
但不想,慕容垂“預判瞭桓溫的預判”。
他猜到桓溫肯定會留兵設伏對付自己,就故意追而不打。隻是緊緊跟著,始終不進攻。
等到桓溫撤退瞭七百裡,晉軍已經是人困馬乏之際,他率燕軍突然殺出,打瞭桓溫一個措手不及。
這一戰,五萬晉軍,死傷四萬多。隻有六千多人跟隨桓溫從鬼門關裡跑瞭出來。
戰後,桓溫威望大跌。此前幾次東征西討積累的政治資本被敗光。
為瞭鞏固地位,桓溫廢瞭皇帝,並且誣陷武陵王司馬晞等人,儼然成瞭真皇帝。
不過,敗瞭就是敗瞭,他這麼做,註定隻是虛張聲勢。
後來王坦之、謝安等人出來制衡桓溫,使得桓溫死前,始終無法達成其篡位之計劃。
373年,桓溫病死。謝安接替其位置,叫停瞭北伐。
這一停,就是十年。直到淝水之戰後,東晉才又開始北伐。
當然,打贏瞭桓溫的慕容垂也沒撈到好。
戰前,他因為功高震主,就一直被侄子慕容昧故意晾在傢裡閑置。
戰後,他又立新功,再次功高震主,遭到瞭慕容昧更厲害的猜忌。
為瞭避禍,他逃到長安,尋求前秦庇護。
370年,搞清楚瞭前燕虛實後,王猛率大軍東征,輕輕松松就滅瞭前燕。
事實證明,此時的前燕根本就是花架子,不堪一擊。
如果,當初桓溫穩紮穩打,擊敗慕容垂。可能滅燕之功,就是他的瞭。
桓溫北伐,是東晉將領桓溫分別於永和十年(354年)、永和十二年(356年)及太和四年(369年)對北方十六國發動的三次北伐戰役。
這三次出征,除第二次小有收獲,收復洛陽外,其餘兩次都徒勞無功,鎩羽而歸。
恒溫北伐興師動眾,聲勢浩大,為什麼最終卻以失敗告終?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三國之後,司馬懿之孫,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,分裂瞭多年的中國暫時取得統一。
但是好景不長,光熙元年(306年),發生瞭著名的八王之亂,導致西晉元氣大傷,內遷的諸多少數民族乘機舉兵,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,西晉王朝隻存在瞭51年,於就316年壽終正寢。
皇族司馬睿隨後南逃,於公元317年在建康建立政權,史稱東晉。
東晉建立之後,皇帝就沒有瞭權威,大權開始的時候被門閥士族掌控,後來落入外戚之手,最後被桓溫等權臣操控。
東晉建立之後,北方有五胡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與之並存,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。
東晉政權統治區域在淮河、長江流域以南。北方的政權更是多如牛毛,先後出現瞭16個大大小小的國傢,因此這個時期被稱為東晉十六國。
東晉建立後,內部爭鬥不止,沒有一天消停過。
先是外戚王導、庾亮專權,把皇帝當做傀儡;接著是大將蘇峻發動叛亂,與另一個武將陶侃殺得血流成河。
直到329年,蘇峻叛亂才被平息。
此後,朝中大權又落入外戚庾亮的弟弟庾翼手中。
總之,東晉建立之後,皇帝與外戚,外戚與武將,武將與武將之間內鬥不斷,政權並不穩固。
在此情況下,國傢經濟不能健康發展,國力並沒有得到增強,東晉沒有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,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並沒有壓倒性優勢,發動北伐條件不成熟,成功概率很低。
常言道,亂世出英雄;武將陶侃平定蘇峻叛亂以後,東晉又出瞭個大“英雄”恒溫。
桓溫(312年~373年),字元子,譙國龍亢縣(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)人。
根據《晉書》記載,桓溫是東漢大儒桓榮的後人。
但是據歷史學傢田餘慶考證,桓溫的高祖(或高伯祖、高叔祖),是三國時期在嘉平之獄中被司馬氏誅殺的曹魏大司農桓范。
正是因為和司馬傢族有血海深仇,桓溫才對東晉王朝心懷敵意,想竊取東晉政權,當曹操和司馬懿第二。
但是有野心又有軍事天賦的桓溫非常會偽裝,他表現非常好,對東晉王朝忠心耿耿,工作非常賣力取得不少成績。
再加上桓溫人長得英俊,被晉明帝司馬紹看中,將公主嫁給瞭他。
成為皇帝的乘龍快婿之後,桓溫的命運發生根本性改變,從此平步青雲。
有瞭這個難得的平臺,他的軍事才華得以充分發揮,要雨得雨要風得風,在永和元年(345年),官拜荊州都督,掌握瞭長江上遊地區的兵權。
接著桓溫開始大顯身手,溯江而上,在永和三年(347年)一舉滅亡瞭在成都割據的成漢政權,名聲大噪。
被皇帝提拔為征西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,冊封臨賀郡公,累遷大司馬,被冊封南郡公。
對於桓溫的得勢,身為皇族的大將軍司馬昱和北伐失敗的殷浩為代表的派系難以容忍,唯恐政權被其竊取,與其開展瞭激烈鬥爭。
對於他的北伐,大將軍司馬昱為代表的大臣不但不予支持,而且從中作梗。
確切地說,司馬昱等人不希望他北伐取得成功,那樣的話,自己這一派就會失勢,就會被壓制。
在桓溫北伐進入關中,打算前秦進行決戰時,後勤保障卻出現問題,大軍沒有瞭軍糧。
人是鐵犯是鋼,一日不吃餓得慌;桓溫隻好下令部隊停止前進。
當時正值麥收時節,桓溫靈機一動,打算就地搶手老百姓的麥子,解決將士餓肚子問題。
可是前秦的苻健也非常聰明,他看到秦軍裹足不前,立刻看出晉軍的意圖,搶在其前面收割瞭麥子。
晉軍餓得肚子咕咕叫,桓溫隻好下令班師回營。
苻健見狀下令秦軍追擊,晉軍夾著尾巴拼命逃竄,慘敗而歸。
歷史上很多皇帝對有能力的大臣心有餘悸,怕他們功高震主。
隨著桓溫鋒芒畢露,頂頭上司晉穆帝司馬聃對他缺乏信任感,甚至感到非常恐懼,對他百般提防。
晉穆帝對他的恐懼並非多餘,因為當初桓溫上書皇帝請求伐蜀的時候,並沒有得到回復。
永和二年(346年)十一月,桓溫上疏朝廷,請求伐蜀;但未等朝廷回復,便自作主張,與征虜將軍周撫、輔國將軍司馬無忌率軍西進。
一個敢於違抗軍令的大將,哪怕建立再多的功勛,皇帝能對他放心嗎?
甚至說,這樣的將領建立功勛越多,皇帝對他越是提防,怕他尾大不掉,取而代之。
桓溫的北伐,是在他個人威望得到巔峰,皇帝對他的恐懼也達到極點的時候,提出的。
這時候,也確實是北伐的有利時機。
因為在永和五年(349),後趙皇帝石虎病死,北方形勢陷入動蕩。
但是在晉穆帝看來,桓溫的北伐別有用心,是為瞭賺取更多的資本,借機培植個人實力,樹立更大的威望,為篡國奪權創造條件。
因此,晉穆帝不贊成,不支持桓溫北伐,對他的北伐要求,沒有給予批準。
但是,桓溫執意北伐,不管皇帝是否同意。
永和七年(351年)十二月,桓溫再次"拜表輒行",率五萬大軍順流而下,後來被大將軍司馬昱勸阻。
皇上的意思是,誰都可以北伐,就你桓溫不行。
此後兩年間,皇帝派另一個大臣殷浩北伐,屢戰屢敗。
永和十年(354年)正月,桓溫再次上奏北伐前秦。
對於他的北伐,晉穆帝是不贊成的,是被迫同意的。
皇帝的心裡想的是:北伐不北伐無所謂,我隻要保住我的皇位就行;如果北伐成功瞭,我的皇位沒瞭,被桓溫趕下臺,還不如不北伐。
北伐的時候需要的是舉國一心,需要一個鞏固的大後方;而朝中上至皇帝下到大臣臣不希望北伐成功,在後方從中作梗,北伐如何會取得成功?
即使在永和十年(354年),桓溫二次北伐取得成功,大軍攻克洛陽;桓溫希望皇帝遷都到那裡,以鼓舞人心,鞏固勝利成果。
永和十二年(356年)二月,桓溫再次上表,希望皇帝請移都洛陽,修復園陵,順應中原百姓的心願,逐漸收復失地,但都沒有得到朝廷積極響應。
如果皇帝采納建議,一定會為繼續北伐,收復失地奠定基礎,
但是皇帝對此沒有響應,讓將士大失所望。
對於大將軍司馬昱的想法,桓溫不可能沒有察覺;如果他北伐遭遇慘敗,實力受損,回國之後就沒有瞭政治資本,就會任人宰割。
本來桓溫北伐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他隻是借此樹立個人威望,為篡權做準備。如果失敗瞭,反而會弄巧成拙,滿盤皆輸。
所以,北伐成功與否不是那麼重要,保存實力才是第一位。
不是說桓溫沒有理想和抱負,而是功利心太強;大腦不是恒溫,而是溫度太高。
他的座右銘是“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,亦當遺臭萬年”。
也就是說,他太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,但是沒有化解皇帝的疑慮,沒有得到反對派的支持,就急於求成,發動北伐,政治上顯得太幼稚,成功概率太低。
最關鍵的是,他的北伐是充滿矛盾的,是首施兩端的;瞻前顧後,患得患失,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。
他的這種心態,不能不影響其決策,為北伐失敗埋下種子。
永和十年(354年)二月,桓溫率軍北伐前秦,因為後勤補給出現問題,不得不宣佈退兵。
永和十二年(356年)二月,桓溫再次帶兵北伐,打敗瞭羌族首領姚襄,並收復洛陽,向皇帝提出移都洛陽,為繼續北伐打基礎,可是皇帝反應非常消極,桓溫被迫撤軍。
興寧二年(364年),桓溫率水師進駐合肥,準備北伐;晉哀帝司馬丕得知消息派人制止,讓他進宮。桓溫知道去瞭沒有好果子吃,就抗拒命令,帶兵到揚州駐紮,擔任揚州牧。
太和四年(369年)四月,桓溫親率步騎五萬,與江州刺史桓沖、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,因為準備不充分,再次斷糧,遭遇慘敗。
多次北伐功敗垂成,但是桓溫也不是徒勞無功,因為他通過北伐逐漸掌握瞭東晉兵權,於太和六年(371年)十一月,廢瞭司馬奕(晉廢帝),建立瞭司馬昱傀儡政權(晉簡文帝),實現瞭自己多年的願望。
這時候的桓溫圓瞭自己報復晉朝的夢想,再也不提北伐的事。
兩年之後,桓溫與世長辭,享年61歲。
元興二年(403年),其子桓玄效仿司馬炎篡位稱帝,建立桓楚,追尊皇帝,廟號太祖,安葬於永崇陵。
總的來說,桓溫北伐隻是為瞭一己之私,他一沒有勇往直前的精神,二團結晉朝上下,三不能獲得皇帝支持,註定難以成功。
我是薩沙,我來回答。
這是一個大話題,我們以恒溫第一次北伐來看。
恒溫在354年第一次北伐,率領4萬軍隊從荊州出發進攻關中地區,試圖一舉奪取關中,進而收復長安。
因為當時恒溫通過激戰,冒瞭極大風險幫助東晉占領四川。
此時四川和荊州都在東晉控制下,可以以此北上攻打長安。
而當時控制這裡的是前秦。
前秦此時剛剛建國3年,國傢尚且不牢固。這裡老百姓多是漢族,人人都已東晉為正統王朝。
前秦統治者苻健知道中原“民心思晉”,打著晉征西大將軍、都督關中諸軍事、雍州刺史已獲得當地漢族民眾支持;抵達關中之後,遣使向東晉稱臣,以緩和關中地區的矛盾。
但前秦實力很強,已經占據瞭中國北方一半領土,可以作戰的軍隊至少有10多萬人。
而恒溫隻有4萬多人,勉強擊敗前秦數萬大軍,逼近長安之後就無力再戰,轉而對峙。
在數月對峙後,恒溫軍糧斷絕,無法堅持,被迫撤退。
恒溫此次北伐為什麼會失敗。
第一,實力不濟。
我們可以看到,恒溫的兵力隻有4萬多人,而前秦一次出兵就有七八萬人。
即便連戰連敗,前秦用於防禦長安的部隊也有6萬多人,援軍還在不斷趕來。
是東晉隻有這點兵力嗎?當然不是。
東晉其實是南方門閥傢族掌握實權,這些傢族並不支持恒溫北伐,因為對他們並無好處,反而會導致恒溫掌握大量兵權。
所以,東晉明明至少又二三十萬兵力,恒溫卻隻能使用自己荊州的子弟兵4萬多人。
相反,前秦為瞭保住自己大本營,隻能傾巢而出,拿出全部本錢。
第二,這條路線易守難攻。
恒溫大軍分為兩路,一路從四川北上首先進入漢中,隨後通過子午谷北上,攻打長安。
恒溫主力則沿著河流漢水北上,突破武關後攻打長安。
明眼人看到,這同當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很類似。
然而,這種進攻方式,就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,諸葛亮無法保證從漢中運輸大量糧食到長安附近。因為這裡都是崎嶇山路甚至棧道,大規模運輸極為困難。
所以曹魏守軍包括司馬懿在內,並不急於和諸葛亮決戰,隻要守住長安附近堅持幾個月,諸葛亮就會不戰自潰,因為沒有糧食瞭。
恒溫面對的情況甚至更差,因為他的主力還不在漢中而是在荊州。
那麼,大量物資首先需要通過漢水運到漢中,然後再向北運輸,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。
所以,前秦將領隻要聰明一些,固守城市堅持幾個月,就會勝利。
實際上,前秦也是這個戰略。
書中寫:九月,因桓溫本想收割作軍糧的麥子被秦軍搶先收割,並堅壁清野,令晉軍糧秣不繼,被迫徙關中三千多戶一同撤返江陵。
第三,恒溫不想消耗太多實力。
恒溫在當年很像一個軍閥,晚年也有篡位的野心。
對於軍閥來說,恒溫希望為東晉建功立業,以此成為曹操一樣位極人臣的著名歷史人物,甚至可以成為皇帝。
但是,前提是恒溫主力不能毀滅,不能損失太大,不然豈不是偷雞不著蝕把米。
所以,恒溫用兵非常謹慎,尤其是擊潰前秦大軍後,他長期按兵不動停留在長安東面的霸上。
因為此時恒溫大軍有一定傷亡,且軍糧缺乏,他不敢冒險進行全面進攻,怕被敵人趁虛切斷退路,全軍覆沒。
由於畏手畏腳,恒溫北伐失敗就是註定的。
其實說來說去,讓恒溫帶兵四五萬人,以區區荊州地區的財力物力去收復北方,是非常荒謬的事情,也不可能辦到。
燕國大臣申胤說的很好:“以溫今日聲勢,似能有為。然在吾觀之,必無成功。何則?晉室衰弱,溫專制其國,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。故溫之得志,眾所不願也,必將乖阻以敗其事。”
說來說去,恒溫北伐幾乎就是自己在努力,其他所有人包括皇帝都在拆臺,這樣成功瞭才有鬼。
上一篇
順治有八個兒子,卻讓一個不得寵的庶子成為瞭新君,原因為何?
下一篇
返回列表